“雙贏”來自于英文“win---win”的中文翻譯。雙贏心態(tài)就是合作的雙方從中都可以獲取所需的利益,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長期的合作前提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能給對方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決不做損害對方利益的事情。
“雙贏”思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合”思想與西方市場競爭理念相結合的產物。在現代企業(yè)經營管理中,有人強調“和諧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競爭才能生存”,而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tǒng)一才是企業(yè)經營的最高境界。
企業(yè)一般都追求利益*化,很想追求贏的結果,這也正常,賺錢是企業(yè)存在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取的是在競爭中忽略了合作,傷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沒有雙贏的意識,那么很有可能陷入雙輸的險境。
比如說一個只有100人的會場里有一個非常容易賺錢的機會,可是這100個人中卻沒有一個人能得到一分錢,你相信嗎?
*的心理學家曾經在街上隨機邀請了100名路人來到一個會場里,并對他們說,我將把你們每兩個人隨機組成一個小組,給你們一到100的數字,在兩個人完全不商量的情況下,隨意寫出你們心儀的數字。當小組兩人加起來的數字小于100,我就給你們每個人100美元。
這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容易拿到錢的差事,于是每個路人都立刻在白紙上寫下心目中的數字,結果50組路人里竟然沒有一組人的數字加起來小于100。
因為他們每個人寫下的數字都超過了50,并且趨向于80。這是為什么呢?當人們處在共同利益的環(huán)境下,就會優(yōu)先讓自己獲得更多利益的心理,這種心理讓他們不知不覺陷入競爭意識并放棄合作,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人們潛意識里的競爭意識會對人們產生反方向的作用力,競爭就好比拔河,只要沒結束,優(yōu)勢就會不斷地往不同作用力的方向上偏移。因此想參與某個共同合作項目的企業(yè),如果沒能實現共贏,那么在合作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這種利益的拉鋸戰(zhàn),從而導致內耗,不利于合作項目的實施。嚴重惡性競爭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雙輸的緊局面。
看過螃蟹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把一只螃蟹放在一個敞開的藤籃里,螃蟹很快就爬了出來,當把兩只以上的螃蟹放入敞開的藤籃里,即使不蓋上蓋子,螃蟹也不會爬出來。因為當一只螃蟹企圖爬出藤籃的時候,另外的螃蟹也會爭先恐后的想要爬出來,從而產生扯后腿的現象,結果一只螃蟹也爬不出來。這個現象也被稱為螃蟹效應。
損人利己的事情難以長久。企業(yè)發(fā)展不應該只看自己有沒有利益可圖,就像團隊合作一樣,企業(yè)發(fā)展更需要各方共同支持與配合,通過有效合作,爭取皆大歡喜的結局。
雙贏是雙向的,對于客戶與企業(yè)來說,應是客戶先贏企業(yè)后贏;對于員工與企業(yè)之間來說,應是員工先贏企業(yè)后贏。雙贏強調的是雙方的利益兼顧。
1.如何理解職場中的“雙贏”心態(tài)?
雙贏心態(tài)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理念。只有在雙贏心態(tài)下,才能實現沖突各方的利益均衡,找到他們之間的利益支點。
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只要有人際交往,那么雙贏的思維是最好自我成長狀態(tài)。
雙贏的結果是雙方有福同享,讓所有人愿意接受,完成計劃,雙贏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臺,而不是競技場。
我們很討厭的邀功精就是的沒有雙贏思維的職場表現。因為邀功精夸大自己功勞,弱化團隊的作用,一個人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比較,才得以實現的。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當你得罪了同事,即使有一天坐到管理層位置也很難深得下屬心,得不到團隊的支持必然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開展。
公司有個同事,平時工作特別喜歡跟上級確認和反饋工作,有時候大家都覺得她是不是真的不懂,工作時間久了才發(fā)現她與別人交流,聽取他人意見,又勇于表達自己觀點,不僅極少出錯,而且是一種對工作抱有雙贏的態(tài)度表現。
雙贏,可使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影響。達到共謀其利、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職場當中成熟大氣的人,都有雙贏思維,最終掌握得了自己人生方向。
2.農夫和蜜蜂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農夫,以種地為生,在他的農田附近有三叢灌木,他覺得這些灌木對他的農作物生長沒有用,還挺礙事。于是他就想砍掉這些灌木,拿來用作柴火用。但是每叢灌木里都住著一群蜜蜂,灌木被砍了的話,蜜蜂就無家可歸了。
當農夫砍第一叢灌木時,里面的蜜蜂哀求著農夫,“親愛的農夫,您把灌木砍了也得不到多少柴火,看在我們?yōu)槟鷤鞑セǚ鄣姆萆希笄竽胚^我們的家吧”。
農夫說“即使沒有你們,也會有其他蜜蜂為我傳播花粉”,于是他把第一叢灌木砍了。
沒過幾天,農夫又來砍第二叢灌木。這時候沖出來一大群蜜蜂,對農夫嗡嗡大叫:“殘暴的地主,你要敢毀壞我們的家園,我們*不會善罷甘休!”農夫的臉上被蟄了好幾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叢灌木燒的干干凈凈。
當農夫把目標定在第三叢灌木的時候,蜂窩里的蜂王飛了出來,對農夫柔聲說道:“睿智的農夫啊,您難道真的要砍掉這叢灌木嗎?您真的沒有意識到它們給您帶來的好處嗎?”
“您看這叢灌木的木質細膩,成材以后準能賣個好價錢!您再看看我們的蜂窩,每年我們都能生產出很多蜂蜜,還有最有營養(yǎng)價值的蜂王漿,這可都能給您帶來很多經濟效益呢!”
聽了蜂王的話,農夫覺得蜂王的話言之有理,所以與蜂王合作,做起了經營蜂蜜的生意。
這則故事形象的體現了“雙贏”策略帶來的完美結局,蜂王抓住農夫的利益點,打動農夫,提出合作,保護了自己的家園。
雙贏心態(tài)就是在與他人的交往溝通中,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信念的同時,又體諒他人的做法和感受的能力,分析判斷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和別人建立一種合作的狀態(tài),而不是僅僅追求自己的利益*化,需要做到利益均衡。做到上面這些,你會發(fā)現人際關系變得更和諧。
在工作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有以下六種模式:
(1)獨贏獨善其身:一心求勝,不顧他人。以自我為中心。
(2)贏/輸損人利己:攀比、競爭、追求地位、權力欲。
(3)輸/贏損己利人:委曲求全,討好他人。
(4)輸/輸兩敗俱傷:總是嫉妒或批判別人。
(5)贏/贏利人利己:為自己謀利也不忘他人。
(6)不贏好聚好散:尋求雙贏,接受分歧。
3.“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李嘉誠
安東尼•羅賓談起華人首富李嘉誠時說:“他有很多的哲學我非常喜歡。有一次,有人問李澤楷,他父親教了他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么也沒有教,只教了他做人處世的道理。李嘉誠這樣跟李澤楷說,假如他和別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他讓別人多賺二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李嘉誠合作會賺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只拿六分,但現在多了一百個人,他現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會變成五個,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
舍己為人的*就是舍己為己,把時間拉長看,就是雙贏思維。所以說雙贏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際交往哲學。不僅為自己著想,也為別人謀福利。雙贏思維有助于實現有效的人際關系,在各方之間實現平衡,以尋求共同利益。
4.我們來看“龜兔賽跑”的雙贏的故事。
第一次,兔子驕傲,半路上睡覺了,烏龜贏了。
賽完以后,兔子不服,于是進行第二次賽跑。
第二次,兔子吸取經驗教訓,不睡覺了,一口氣跑到終點。所以,第二次,兔子贏了,烏龜輸了。
烏龜不服。它說,咱們比第三次吧。前兩次都是你指定路線跑,這次得由我指定路線跑。兔子想,反正我跑得比你快,你愛指定就指定吧。
第三次賽跑,兔子按烏龜指定的路線跑了,兔子又跑在前面,快到終點時,被一條河擋住了,兔子過不去。烏龜慢慢爬到,它下河游過去了,它又跑第一了。
再賽第四次?它們說,干嗎老這樣賽呢?咱們優(yōu)勢互補吧,合作吧。
于是,陸地上,兔子馱著烏龜跑,過河的時候,烏龜馱著兔子游,同時到達終點,是雙贏的結果。
在職場請切記:一定要有雙贏的心態(tài)和思維。這個故事給我們以下的啟示:
(1)第一次龜兔賽跑的啟示是:當你處在劣勢的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松懈,要堅持到底,等待對手犯錯誤。一定要這樣。烏龜處在劣勢的時候,不氣餒,不松懈,堅持到底,等待對手犯錯誤,果然,兔子睡覺了,烏龜跑了第一。
(2)第二次龜兔賽跑的啟示是:要善于把潛在的優(yōu)勢轉化成現實的優(yōu)勢。你看,兔子能跑,但這是它的潛在優(yōu)勢。第一次,潛在的優(yōu)勢沒有轉化,兔子睡覺了。第二次,兔子之所以贏,是把潛在的優(yōu)勢轉化成了現實優(yōu)勢。所以,現在有的單位老是說自己的潛在優(yōu)勢在哪兒,但只有把潛在優(yōu)勢轉化成現實優(yōu)勢才行。
(3)第三次龜兔賽跑的啟示是:當你發(fā)現原來的策略不管用了,要及時調整策略,改變策略。第二次跑完后,烏龜懂了:假如順著原來的路線跑,只要兔子不睡覺,我就永遠不會贏。及時調整策略。就換條路線跑,一條河把你擋住了,到時候你過不去了,我可以過去。
(4)第四次龜兔賽跑的啟示:優(yōu)勢互補、雙贏,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假如不是互相信任,陸地上,兔子馱著烏龜跑,兔子一扭身把烏龜甩個半死;或者過河的時候烏龜往下一沉,把兔子淹死了。這怎么辦?所以,雙贏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
當今社會是全球一體化的共贏時代,合作已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手段。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工作中充滿了競爭與挑戰(zhàn),又充滿了合作與快樂。當你對雙贏的態(tài)度,越堅持越真誠,越積極越投入,你對他人的影響力就越大,越有助于事業(yè)的成功。
轉載:http://www.cticoncepts.com/zixun_detail/109737.html